中国传统文化系列——瓷器
作者|谢艳月
编辑|八 九
在中国,“瓷器”一词最早见之于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中。“瓷”这个字在汉以前指“瓦器”,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“瓷”为:“瓦器,从瓦次。”
商周时期
——原始青瓷的出现
原始瓷器:指商周到东汉后期以前的一批以瓷土做胎,器表施釉,但烧成的温度没有达到12500°c的器物。
主要颜色:黄绿釉、青灰釉
器具形式:尊、碗、盆、瓶、罐、豆
分布:福建德化、河南郑州、安阳、洛阳、巩县、偃师,河北藁城、北京,陕西西安,山东益都,安徽屯溪,江苏南京、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。
东汉时期
——真正的瓷器产生
东汉晚期,南方烧制的青釉瓷在胎体的烧结度、烧成温度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现代瓷器的标准,标志真正的瓷器诞生。
小仙坛窑址
出现的原因:一方面是南方盛产磁石;另一方面南方长期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工艺的积累。
大园坪窑址
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
——迎来瓷器时代
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,瓷器烧制发展迅速,今江苏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四川等地都有窑场出现,但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仍然处于领先地位。
这时期,窑场分布广泛,质量独领风骚,产品以青瓷为主,间有黑瓷,品种繁多,式样新颖。同时,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北方白瓷和南方青瓷的分流。
整体造型:多为平底,罐口有系耳,晚期器身从浑圆向修长发展。
隋唐时期
——形成南青北白两大格局
南青——青瓷 | 北白——白瓷 | |
代表窑长 | 越窑(浙江),秘色瓷为最 | 邢窑(河北省内丘) |
主要特征 | 釉面青碧,晶莹润泽 | 胎釉白净,如银似雪 |
宋代
——五大名窑涌现
定窑: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及东西燕村,以生产白瓷著称,也兼烧黑釉、酱釉等,史称“黑定”、“紫定”、“绿定”,产品以碗、盘、瓶、碟、盒、枕居多。
汝窑: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,是北宋朝廷钦定的宫廷用瓷产地,胎为灰白色,称为“香灰胎”釉为天青色,纹为“蟹爪纹”,可惜烧制时间短,存世作品很少。
官窑:存在周期短,产品质量水平高而数量有限。其产品主要为宫廷所用和国家重大典礼上使用。产品以青瓷为主,釉面冰裂纹为天然装饰。
哥窑:窑址至今没有发现,瓷器釉色以灰青为主,主要烧制炉、瓶、碗、盘等,质地优良,工艺精良,全部采用宫廷用瓷样式。
钧窑: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“古钧台”附近,产品享有“黄金有价钧无价”的美誉。作品多为尊、鼎、钵、洗、瓶等陈设品。其色彩鲜丽,色调丰富,尤其以胭脂红、葱翠青和墨色为佳品,历来称钧瓷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。
元代
——承前启后
元代瓷器承前启后,北方瓷窑因战争破坏而走向衰败,南方的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却进一步发展,特别是景德镇窑相继烧出青花、釉里红和颜色釉。
元朝政府专门在景德镇设立“浮梁瓷局”,直接管理瓷器生产,这就为景德镇日后成为中国的“瓷都”奠定了基础,而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产品。
明清时期
——黄金时代
明代,景德镇最终确立了“中国瓷都”的地位,它所生产的“宣德青花瓷”、“成化斗彩瓷”和“嘉靖五彩瓷”都是明代瓷器的代表作。
到了清代,所有的工艺和品种都有提高或创新,比如除了明代的青花、五彩和斗彩,还发展出粉彩、珐琅彩、墨彩等,而白瓷也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。
中国是瓷器的故乡
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,在英文中瓷器(china)与中国(China)同为一词。
备注: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
扫码添加【国际汉语人】公众号和交流群,及时了解最新行业信息。
投稿邮箱:guojihanyuren@163.com